日韩成人片免费观看,激情综合网激情九月,中文字幕综合久久,动漫精品无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行業動態

久違了,地質宮!屬于長春地院的黃金年代

2019-08-15 19:22:06 小沐管家 0

沐歌環保

地質宮

長春地院,是曾經的“五大地院”之一,現已并入吉林大學,也算是曾經“五大地院”中唯一的985院校了,但在老一輩地礦人口中他還是那個長春地院,而“地質宮”就見證了那個屬于長春地院的黃金年代!

01

地質宮的前世今生

1953年,在偽滿“皇宮”的殘基之上,建起了一座宏偉建筑,作為東北地質學院的校舍,郭沫若親筆題字:地質宮。時隔六十年,地質宮早已成為長春的地標建筑。

1945年,陪同宋美齡來到長春的蔣經國,在途經偽滿“皇宮”時,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畫棟雕梁,當年笏滿床,而今安在哉!”

沐歌環保

1945年 蔣經國與宋美齡在長春

這座偽滿“皇宮”的破敗景象,終于在廢棄八年后得以終結。

1953年1月16日,長春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設計劃委員會向東北人民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東北地質學院發出公函,大致內容是:“東北地質學院,利用偽皇宮基地建筑校舍。該地區我們同意修建?!?/span>

1953年7月1日,東北地質學院教學主樓在“皇宮政殿”的地基上正式開工建設,并被命名為“地質宮”。

沐歌環保

東北地質學院新建校舍設計圖

沐歌環保

東北地質學院 歷史檔案

1954年6月18日,地質宮正式建成,建筑面積近三萬平方米,風格為中國傳統大屋頂拱式宮殿建筑,綠色瓦頂頗具氣勢,頂層屋脊呈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兩脊終端加飾鳳凰浮雕,翼角上塑有脊獸,獸前古人騎鳳引路。琉璃瓦屋頂下的檐口、斗拱、梁坊均為釉彩。

沐歌環保

建成的地質宮

地質宮建成至今,已經六十余年,早已成為長春市的地標建筑。

然而,多年來,關于地質宮的設計者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地質宮屬于典型的大屋頂式建筑,而且在當年屬于國家級重點項目,所以有人認為,地質宮的設計者是梁思成和他的學生。然而,隨著一些檔案資料的出現,人們在地質宮的圖紙和其它一些資料上看到了另一名設計師的名字——王輔臣。

如今,雖然很多人傾向于王輔臣才是地質宮的設計者,但謎題始終沒有定論。經過歷史的沉淀、發酵,“設計者之謎”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經典的故事,讓人們去不斷探究,不斷猜想。

2009年,地質宮投入使用的第五十五年,吉林大學爭取到教育部、財政部修繕專項基金6000萬元,開始了對地質宮為期三年的全面維修,從更換房頂琉璃瓦到墻壁粉刷,地質宮煥然一新。

02

地院的開始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要發展,地質學人才急缺,在長春建設的第一所單一性地學高等學府,能否解決燃眉之急?白手起家的東北地質學院,在成立初期,將面臨怎樣的困難?一代又一代的地質人,又是如何克服困難,薪火相傳的呢?

一張六十多年前的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領導干部情況統計表格中,李四光、喻德淵等中國地質學先驅的名字赫然位列其中。李四光,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東北地質專科學校成立后,李四光擔任校長;喻德淵,新中國地質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擔任東北地質專科學校副校長。

籌建學校時,喻德淵曾向身在北京的李四光致函,詢問他的意見。李四光立即回信,勉勵喻德淵“今天人民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沐歌環保

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李四光

沐歌環保

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喻德淵

從1951年起,喻建章、馬振圖、吳磊伯、劉國昌、郭鴻俊、段國璋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名家”在喻德淵的動員下,攜妻帶子,從北京、南京、青島等地向長春匯集。

建校之初,東北地質??茖W校僅擁有圖書二千五百余冊,雜志五十余種,巖石礦物標本二千余件,模型二十四套,開設了地質、物探、鉆研、化驗、測量五個專修科。但這樣的狀況,在建校后的第二年就發生了改變。

這一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前蘇聯高等教育為模式的院系調整。調整的原則之一是把當時國家建設迫切需要的專業分別集中或獨立,建立新的專科學院,使師資、設備更好地發揮潛力。

為了改變地質人才短缺的困境,1952年,地質部建部后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要在北京和東北分別成立兩所地質高等學府,培養地質專業人才。

1952年,北大、清華、天大、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并在一起,共同組成了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今天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同年8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東北地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決定,剛剛成立不滿一年的東北地質??茖W校與山東大學地質礦物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以及大連工學院,合并成立了東北地質學院。

 1952年10月3日,東北地質學院二院的禮堂被上千人擠得滿滿登登,禮堂坐不下,人們就站在走廊里,主席臺上坐著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等多位領導。東北地質學院就在這樣局促但不失喜慶的氣氛中,舉行了建校慶典。

典禮上,副校長喻德淵對全校師生說:“國家在最近5年內,所需要的地質干部至少比現在多30倍。照目前各大學現有的地質設備來造就這批干部,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所以政府毅然決然抽調一部分干部,創立了這個地質學校,這是國家基本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措施?!?/span>

03

地院往事

“張壽常老師的《構造地質學》,每次考試都是一張地質圖,別開生面;業治錚老師的《沉積巖石學》、段國璋老師的《火成巖》、董申保老師的《變質巖》,系統又深刻;《礦床地質》是馬振圖、郝頤壽、胡倫積三位老師開的;劉國昌老師給我們講授過《構造地質》、《水文地質》,還帶過我們野外實習,他的野外工作能力很強。當時我們所開的課,都沒有現成的教材,都是老師們精心編制的講義。”

——程玉明(曾任吉林有色地質勘查局總工程師)

他們是有著崇高信仰的一代人,為中國地質教育事業燃盡畢生精力。

繁華落盡,他們悄然離開,但精神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地學泰斗——喻德淵

沐歌環保

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喻德淵

“雖然再不能到野外跋山涉水了,但每年實習出隊前他都親自布置任務,收隊后又重點抽查實習報告,聽取師生的匯報,每次聽人講述在野外的收獲,他都微合雙目,心馳神往。他愛山,他的心還在山上啊?!?br style="max-width: 100%;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在一本名叫《勝友懿范各千秋》的書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這里提到的“他”就是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喻德淵。

那時的喻德淵年逾六十,因為突發腦淤血導致左半身偏癱,已經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給學生們講課。

東北地質學院成立后,喻德淵被任命為副院長,以后相繼為代院長、院長,直到1966年“文革”開始,喻德淵始終是學院教學和科研的主管領導。在很多學生的記憶中,喻德淵對待專業嚴謹求實、對待學生嚴肅認真。

沐歌環保

喻德淵給學生上課

1958年的一天,一輛敞篷卡車奔馳在沈陽去往錦州的路上。一路顛簸,喻德淵帶著年青教師和東北煤田勘探局的技術人員迎風站在車上,熱烈討論著,長途跋涉,竟毫無倦怠。而剛剛返校,喻德淵便又應安徽地質局的邀請,帶著研究生赴淮陽山脈考察。

這樣的工作作風和節奏對于喻德淵來說,是常態。

建院伊始,一窮二白,喻德淵利用各種渠道,聘請到一批國內地質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到學院任教,同時,不遺余力地對青年教師和學生進行培養。后來,這些人都成為了地質界的棟梁。

喻德淵的辦學之道不僅在于聚集人才,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1958年,他與業治錚教授籌劃建立了海洋地質專業,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海洋地質人才。

1962年,喻德淵又向地質部、高教部正式提出報告,建議把學院辦成“三分理七分工”的學校。他說:“學院有條件這么辦,不辦,就會阻礙地質科學的發展。……不辦好理科專業,我死不瞑目”。在喻德淵的努力下,地質學院陸續開設了“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和“古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目前,部分學科的科研水平已居國際領先地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喻德淵以“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遭到了批判和隔離審查。隔離期間,明知無法出版,他還是編寫了三十萬字的專著《世界地質》。

四年后,家人申請將喻德淵接回老家。那是四月的一天,喻德淵拄著手杖,慢慢地走出了地質宮。

中國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俞建章

沐歌環保

著名地質學家 俞建章

一種看上去像蜂窩一樣的石頭,有個好聽的名字——“珊瑚化石”。它們中的大部分化石標本,都出自東北地質學院首任地勘系主任俞建章之手。

俞建章,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學家,我國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國際地質界公認的珊瑚權威學者。

東北地質學院創建之初,打算開一門“珊瑚專論”的新課程。然而,沒有教材,何以開課?俞建章只好專程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查閱資料,憑借多年對珊瑚化石的研究,在最短的時間里,《古生物學》、《古生代珊瑚綱要》等教材講義,相繼出爐。

當時,俞建章的課極受學生歡迎。一些回憶文章中就有這樣的記錄:

“每次聽完俞老師講的課,感到概念非常清楚,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印象極為深刻,一點疑難都沒有。他那精練的分析,透徹的論證,使你終生難忘。”

“他講課嗓音宏亮,鞭辟入里,枯燥乏味的概念與公式,經他講解,表述的既形象又生動。他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寫的更是峻秀瀟灑。學生們感到聽他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span>

沐歌環保

俞建章與學生們

在東北地質學院建校初期,像喻德淵和俞建章一樣的老師,還有很多。

老一輩地質學家培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地質人。

崢嶸歲月里,他們走出地質宮,奔赴祖國各地,將所學付諸實踐……

石油大會戰

沐歌環保

李舟波(右一)和同學的畢業照

這張黑白照片拍攝于半個多世紀前的一個畢業季。照片中這個英俊的青年,叫李舟波。1955年,李舟波從東北地質學院地探系畢業。分別在即,他和幾位同窗,在地質宮大樓前留下了這張合影。

畢業后,李舟波選擇留校任教。當時,正值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上下、各行各業一片沸騰。而石油工業部卻是唯一一個沒有完成計劃的單位。那時的中國是個名副其實的貧油國家。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的地質結構是打不出石油來的。這樣的結論來自于一個常識性認識,在國外,大部分油田都是在海相地層中,而中國是陸相地層。因此,國際上始終認為中國不可能打出石油,是個徹底的貧油國家。

事實真的如此嗎?

1960年,黑龍江省大慶地區匯集了37個石油廠礦、3萬名退伍軍人、4萬名院校師生,一場石油大會戰即將打響。此時,東北地質學院已經改名為長春地質學院。石油大會戰的口號提出后,學院上下熱情高漲,除了組織大部隊需要的地質人才趕赴大慶外,許多老師和學生還自發組成了放射性勘探隊、地震隊、電法隊等多個隊伍,參與其中。

李舟波的專業是地球物理測井,正是大部隊急需的專業人才。于是,李舟波帶著五個學生第一時間趕到了石油大會戰指揮部。

沐歌環保

沐歌環保

沐歌環保

沐歌環保

東北地質學院師生參與石油會戰

當年,長春地質學院究竟有多少師生參與了這場石油大會戰,具體數據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找井、鉆井到分析數據再到出油,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他們的身影。師生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地質人一起,戰斗在石油大會戰的第一線。不僅如此,長春地質學院走出的學子,還在三門峽工程、華北1:20萬填圖等國家重大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著名地質學家和礦床學家——張秋生

1987年12月28日,在一架返回中國的客機上,一位老人不幸病逝,機組人員在清點他的遺物時,驚奇的發現,老人的三袋子行李里裝著的竟然都是石頭。病逝的老人名叫張秋生,1953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著名地質學家和礦床學家。

沐歌環保

沐歌環保

張秋生野外考察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半個多月前,1987年的12月6日。張秋生作為唯一一位中國代表,只身赴坦桑尼亞阿魯沙市,參加并主持國際前寒武紀礦床和構造學術討論會。臨行前,有人勸阻張秋生,非洲條件艱苦,還是不去為好。張秋生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說:“有關非洲地質、非洲裂谷和金礦,以往只是據資料的間接認識,這次有機會實地考察對實施國際地質對比計劃極為有益。”

于是,與其他參會人員不同,張秋生在開會之余還進行了為期六天的野外考察。他為自己設計了九條地質線路,累計行程950公里,平均日行近160公里。非洲天氣酷熱,飲水奇缺,張秋生一天只吃一頓飯。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在開羅國際機場,一間滿是蚊蟲的旅館內,完成了“東非紀行”和關于這次學術研討會的總結報告。那是他人生的最后幾天。

在用生命著成的遺作中,張秋生寫下這樣一段話:

“非洲的地質及礦產資源的產出地質背景與我國華北陸臺區頗為相似,今后還應繼續考察,會有助于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及金礦、金剛石礦床的找礦工作。

此時,張秋生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了“黃熱病”。數天后,張秋生在回國途中病逝。

遙遠的地質年代,更襯托了人生的短暫,但地質人足以用腳步丈量出生命的寬度。

還有許許多多的地質人和他們的故事,來不及細數。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六十多年間,從地質宮走出的學子,共有九萬三千人。他們在北極村、在西沙群島、在長白山、在阿爾泰,在柴達木盆地、在喜馬拉雅山……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04

地質博物館

在地質宮正門外,拾階而上,進入到這棟大樓二樓的中廳,便能直接來到地質博物館。打開這扇大門,如同叩開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質世界……

沐歌環保

吉林大學博物館地質分館

吉林大學博物館地質分館的成立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這個時間要比這座地質宮大樓的建成還早上兩年多。當時,所謂的博物館不過是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里的一間陳列室,面積只有十幾平米。而陳列室里的化石標本,也只是作為教學和研究工具來使用。地質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學生們要通過實物來完成對地質的初級認知過程,見多才能識廣。因此,地質學博物館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1953年,東北地質學院在長春成立。院系調整中,東北工學院、山東大學地質系、還有大連工學院的學生和老師被調來長春。同時,他們也帶來了許多珍貴的化石標本。

此時,東北地質學院的陳列室雖然與博物館的標準相距甚遠,但在當時已經是吉林省內唯一一家地質陳列室,而這樣的陳列室在整個中國也并不多見。

一年后,“地質宮”大樓建成,陳列室搬到了“地質宮”二樓東側。

沐歌環保

1959年 朱德視察東北地質學院

與其他學科不同,標本對于地質教學至關重要,它能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產生最直觀的感受。因此,東北地質學院建院之后,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把自己在野外作業時挖掘出的化石標本,無償地捐給陳列室,以便豐富教具。久而久之,這便成了東北地質學院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伴隨著師生們野外作業時間的累積,館內陳列的物品也漸漸豐富起來。

沐歌環保

大慶石油

1959年9月26日,長春地質學院郭思敬書記一行5人參加松遼石油會戰,帶回松基3井(大慶油田第一口井)的原油。松基3井的突破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義,首次應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迎來了60年代我國石油勘探的一系列新突破。中國終于從一個貧油國走進了世界石油大國的行列,為我國的工業、農業和國防的現代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當年,為了慶祝國慶節,打出石油的地方改名為“大慶”。

展品是從松基3井打出的原油,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絕品和珍品,是長春地院先輩滿腔熱忱、刻苦鉆研的見證,更是每一位地院人的榮光!

沐歌環保

嘉蔭卡龍化石

1990年,長春地質學院(今吉林大學地學部)與黑龍江省博物館合作,在黑龍江省嘉蔭縣挖掘出嘉蔭卡龍骨架化石,骨架高6米,長11米,真骨含量達70%左右,是東北地區最完整的鴨嘴龍化石,但當時并未對頭部化石進行詳細研究。

1999—2000年,吉林大學博物館的昝淑芹教授、金利勇研究員與比利時皇家科學院的Godefroit Pascal博士合作,對其頭骨和其它骨骼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根據頭蓋骨、下頜骨和頭后骨上的許多重要鑒定特征,建立新屬新種——嘉蔭卡龍。

沐歌環保

朝陽中國蜓

1958年,長春地院地質學家張川波教授在遼寧大城子地區進行的一次常規的地質填圖過程中,很偶然地發現了一塊晚侏羅世的蜻蜓化石,當把蜻蜓從巖石上剝離開的一剎那,蜻蜓仿佛活了過來,晶瑩剔透的翅膀,完整清晰的軀體,就像吃飽午餐剛睡醒一樣,只是中間相隔了億萬年的時間。

1985年,張川波教授向長春地院地質博物館捐贈了這塊珍貴的蜻蜓化石,命名為“朝陽中國蜓”,被譽為“鎮館之寶”。

沐歌環保

遼寧古果

1996年,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古植物學博士,吉林大學古生物學家孫革教授在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村早白堊紀的火山沉積巖中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并命名為“遼寧古果”,被國際古生物學界認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從它開始,地球上有了鮮花,有了這鮮花裝點的美麗世界。

沐歌環保

貴橄欖石——古銅輝石球粒隕石

1976年3月8日15時,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鳴,空前的隕石雨降臨吉林,吉林隕石雨由此成為奇觀。吉林隕石降落在吉林市和永吉縣及蛟河市近郊方圓50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域內,時任長春地質學院地質博物館館長的王東坡教授帶隊主持科學考察,并將其中兩塊隕石帶回地質博物館進行深入研究。
博物館里的這些標本、礦石,看似其貌不揚,卻是長春地質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跋山涉水,從邊疆僻壤一塊一塊收集而來的,日積月累,這座博物館才有了讓世界夸贊的規模。
這些來自古老年代的印記,如同地球凝固的歷史,它們用自己身上的紋理和背后的故事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曾經發生的一切。

這些古老的、無價的藏品,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博物館名聲鵲起。雖然只是一所大學內部的專業學科博物館,但慕名而來的專家、學者卻越來越多。

1998年,博物館終于正式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地質宮,來探索這神奇的地質世界……

資料來源:發現長春工作室、吉林大學新聞中心等



?